“滇西抗战”学术交流会暨滇西抗战遗址遗迹考察
雷娟利
2017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滇西抗战爆发75周年。为加强日本研究与滇西抗战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日本史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于7月21日至24日与云南保山学院合作举办“滇西抗战”学术交流会,并对腾冲、龙陵、德宏等地的滇西抗战遗址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滇西抗战”学术交流会的召开
7月21日,“滇西抗战”学术交流会在保山学院慧源楼视频会议室举行。保山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周,党委委员、副校长邓忠汉,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图书馆等部门相关人员,保山市部分滇西抗战研究专家、保山市社科联、市政协、市科协等相关部门领导,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部分教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华大学、云南大学等专家学者参会。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宋志勇教授,保山学院校长赵周共同主持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包括三项议程。首先,会议举行了简单的图书互赠仪式。保山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邓忠汉、保山市史志委副主任杨艳萍、南开大学宋志勇教授,分别代表各自单位保山学院和保山市史志委,与南开大学代表宋志勇教授互赠滇西抗战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
接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雷娟利和宋志勇教授、保山学院赵周校长在主旨发言中,分别评述了滇西抗战的研究现状、成果及最新研究动态。宋志勇教授指出,国家非常重视抗日战争、抗战文化的研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时下的抗战历史研究需要资源共享,目前国家图书馆关于滇西抗战的资料正在大规模整理公开,而中国史学者也不太熟悉日本方面的研究文献,因此,高校学者和地方有关部门及专家的交流合作尤为必要。雷娟利博士重点介绍了日本的资料储存及学界研究动态,认为日本存有大量滇西抗战资料亟待发掘,日本学者的研究不仅覆盖了战争罪行研究、战争遗址遗迹研究,而且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理论引入到对该战争的研究与审视中,因此,我国的滇西抗战研究应该放宽视野,向多视角、全方位研究发展。赵周校长介绍了保山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学生规模、办学条件、学校转型发展成果、学校在滇西抗战研究方面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指出保山是滇西抗战资源富集区,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准备成立缅甸史研究中心,并与云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滇西抗战研究相关书籍。学校图书馆将充分利用保山滇西抗战资源,建立滇西抗战资料总库,成为推动滇西抗战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基地。
在专家自由发言中,保山市社科联主席胡丽华认为,腾冲本土专家对滇西当地抗战文物的收集做了大量工作,但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需要进一步挖掘。她指出,滇西抗战纪念馆布展时,因为一些问题有争议,缺乏依据,导致很多抗战文物束之高阁,主要原因是滇西抗战的研究还不到位。她呼吁,应该集政府、学界和民间之合力,围绕日军的滇西暴行、“慰安妇”制度实施、野蛮的细菌战、腾冲民众的历史贡献、滇西抗战口碑资料收集等,展开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
。
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认为,滇西抗战是个具有国际性的战场,中、美、英、日、缅等国家都参与了战争。在研究滇西抗战的同时,我们要反省为什么日军会侵略到滇西?为什么中国60%的国土会被日军侵占?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值得自豪的战场,是最早进行反攻的战场,这是滇西的光荣。
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认为,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反攻,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他指出,滇西抗战研究必须深入发掘滇西民众在抗战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保山学院作为滇西的最高学府,有条件做出特有的贡献。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原院长王晓德教授认为,当下中国史学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注重国际视野。因此,保山学院对滇西抗战资料的收集?;ぃ唤鲆⒅刂泄腿毡镜淖柿戏⒕?,还要关注国际背景,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的资料。同时需要把滇西抗战放到更大的国际视野中研究,在分析滇西战场对中国正面战场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其对美国太平洋战场的策应与支持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介绍了东北抗联的研究情况,认为东北抗联的研究与滇西抗战的研究存在共通点,滇云鸭水,位于祖国边陲的大西南和大东北,顽强抗战同样可歌可泣,同样具有国际合作抵抗日寇的背景,因此抗战研究必须更好地实现大东北和大西南的学术连通,进而营造全国联合研究抗战历史与文化的良好氛围。
保山本土滇西抗战研究专家陈祖樑认为,中国的民族抗战可以分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滇缅印战场等三个基本战场。滇西抗战作为滇缅印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局战略上有其独特的特征,一是在作战区域上,与此前已存在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悬隔,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在敌军构成上,正面战场抗击的是日本的中国派遣军,而滇缅印战场抗击的是日本南方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三是三个基本战场所承担的战略任务各不相同,正面战场的战略任务是阻止日军向全国推进;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是扰乱日军后方,牵制和滞留日军进攻;以滇西为中心的滇缅印战场的战略任务是打破日军封锁,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面拱卫中国抗日大后方。自1942年以后,滇缅印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战场,而且已经成为中国抗战全局胜败的关键。
二、滇西抗战遗址遗迹的考察
7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日本史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人员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和龙陵松山战场。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中国远征军对滇西发起反攻。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9月14日围攻腾冲城,与日军展开激战,歼灭6000余名日军,收复了腾冲城。国殇墓园正是为了纪念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修建的一座陵园,1945年7月7日竣工落成。墓园占地面积80亩,主体建筑有烈士冢、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烈士塔、忠烈祠等?!暗嵛骺拐郊湍罟荩ㄌ诔骞淠乖埃?014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第一批80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地。
腾冲前文物保管所所长、滇西抗战学者李正为调研组讲解了国殇墓园的建园背景和异常艰苦的腾冲战役。随后,在国殇墓园的忠烈祠堂内,调研组举行了庄严的拜谒仪式。
滇西抗战纪念馆坐落于腾冲国殇墓园东侧,与原国殇墓园融为一体。纪念馆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展览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万多件,展出文物12000件,图片1500张。调研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个展馆,重温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滇西的那段壮烈的抗战历史,深刻感悟抗日英烈们顽强不屈、奋勇抗敌的英勇意志。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和李正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会议室举行了学术交流会。李正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日军侵入滇西的历史背景、作战实况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反攻战役,学者们与李正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龙陵松山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全面进攻日军于滇缅公路设置的防御制高点,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中重要的山地攻坚战场之一,战争遗址、遗迹、遗物保存完整。松山战役遗址位于龙陵县城东39公里的怒江西岸腊勐乡的大松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山高谷深的怒江大峡谷,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在这里进行。2015年,松山战旧址被列为国家级抗战遗址。
调研组实地参观了老干塘、爆破坑道、两军战壕、爆破落坑、子高地、肉搏山战场及远征军第八军103师阵亡将士公墓等景点。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金牌讲解员结合现场碑文、照片等,生动而详细地解说了松山战役的始末。调研组一行在第八军103师阵亡将士公墓前举行拜谒仪式,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远征军将士。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位于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万平方米。雕像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按真人尺度1∶2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跪射兵、炮兵、战马等12种方阵,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调研组参观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聆听了讲解员对中国远征军作战历史的介绍,全面了解了松山战役的经过,对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付出7000余人生命代价取得最后胜利,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缅怀。
三、滇缅路上忆峥嵘
滇缅公路为1938年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体的云南20万民众在短短8个月内修建,是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条国际援助物资大通道。在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地处滇西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堪称抗战三条"抗战生命线"
为了加深对滇缅公路的直观认识,调研组参观了潞江壩云南公路馆,这家全国首个以公路为主题的文化馆,展示了滇缅公路全程线路壁图,压路石碾、微缩惠通桥,以及当时的战车、坦克及其他战时运输装备。
7月24日,调研组沿着滇缅公路,来到德宏州寻访抗战遗址遗迹。
位于中缅边境的畹町,是昔日滇缅公路的出境地,或曰史迪威公路入境处。滇缅公路全长1148.4公里,其中从中国畹町到缅甸腊戍187公里。1941年底,为保证滇缅公路畅通,阻击入侵缅甸的日军从我西南后方入侵,中国派出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入缅,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但是未能阻止日军的进犯。行动失败后,日军从缅甸长驱直入,1942年5月自畹町侵入,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1945 年1月20日,中国军队在畹町黑山门与日军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日军溃败,畹町收复,由此,畹町名扬海内外。
1938年建成的畹町桥,如今依然耸立在畹町南侧中缅界河之上,二战期间,这是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界河桥。调研组一行抚桥追思那段难忘的历史,悦看中缅边民和平交往的现实场景,不禁感慨万千。
守护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守望未来。重走滇缅路,是为了昭示来者明礼爱国,警励后人勿忘历史。调研组通过会议交流、参观考察、听讲解、谈体会,经受了一场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
7月25日,“滇西抗战”学术交流会暨滇西抗战遗址遗??疾熘性猜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