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著名日本研究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应邀来院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做了题为“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缺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的学术讲座。我院院长宋志勇教授主持讲座,我院师生及校内其他学院的同学听取韩教授的精彩报告。
韩东育教授进而对以往学界对甲午战败的原因及意义的研究作了总结,指出认为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是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视乎在学界已经固化。这种对历史教训大而化之的总结,有可能真正妨碍了人们在寻找真实因果关系时所必需的结构性反思。
随后,韩教授从人事、心理、战略、战术四个方面对甲午战争做了分析。特别分析了“人心”与 “甲午”战前内治环节的阙失,韩东育教授运用详细的史料介绍了战前龚自珍、王韬等先达对当时中国社会、民心的看法。这些人都认为“人心”左右国运,而中国当时之大患在于“人心”的缺失,而在战争前后,清朝内部 “人心”或 “民心”的解体和堕落又使民政问题、军政问题、贪腐问题、世风问题和体制问题相继暴露,但这些问题并没有获得朝廷高层的应有重视与解决。
其次,在分析甲午战败对中国士人的影响时,韩东育教授认为军事的失败这激起了中国士人内心深处的自卑,造成了中国士人对日本的过度倾倒与迷信,造成日本上下蔑华之心日盛,而侵华之欲日强。
韩东育教授介绍了中日间的“落差—权利”结构,他认为前近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存在三大纽带与三大落差,即价值上的“华夷关系”、政治上的“宗藩关系”和经济上的“赐贡关系”这三大纽带,而这“三大纽带”事实上是建立在“三大落差”的基础上的,即与“华—夷”对应的“文—野”价值落差、与“宗—藩”同构的“中—边”地位落差和与“赐—贡”相称的“厚—薄”丰瘠落差。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制作的这三大“落差”与明治维新的三大“口号”———“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之间,彼此呼应,异曲同工。
最后,韩东育教授认为内治不备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并再次提醒我们每次反思历史时,“我”往往总是不在现场,我们常常切断我们与自己历史文化的联系,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韩东育教授语言生动诙谐,声情并茂,讲座运用了大量史料,内容丰富详实且重点突出,从理论高度与独特视角分析了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和意义,令大家受益匪浅。